游客发表

财政部:成品油税费改革完成预期目标

发帖时间:2025-04-05 06:33:53

  突破藩篱,该砍手时砍手 新阶段的全方位改革,将会遇到一些障碍,其中,固化的利益格局是最大的障碍。

陈伟鸿:最近看到中国领导人在很多场合提到过投资的重要意义,比如前一段时间李克强总理到中国地铁总公司做调研和考察的时候也再次强调,他认为投资其实是拉动经济发展的非常重要的力量。引出一个道理,为什么是井喷式上涨?背后直接的原因就是这几年发生的全球的金融危机。

财政部:成品油税费改革完成预期目标

李稻葵:是的,美国这个曲线有两个高幅度增长期,一个是50年代,战后的时候,二战结束的时候,美国经济一体独大,尤其对于欧洲,所以大量美国资金涌现全世界各地,包括欧洲。这个数字本身并没有太多的让我们知心??之处,这么多年中国经济总体讲就是对外投资大国,只不过百姓、企业感觉不深,因为政府在替我们投资,外管局,中投把我们的对外储蓄不断地配置到国外资产中去,只不过这个资产并不是工资的股票,更多的是国外的称之为固定收益或者是债券类的资产,包括各国国债券。如果按照这个曲线来看,现在必须意识到美国经济,对外投资现在处于低谷期,我个人判断,美国对外投资在不远的将来还会往上走,毕竟金融危机不可能永远持续下去。90年代美国经济几乎是一枝独秀,尤其是在97、98年之后,美国企业打遍世界。第二,从国际的整个经济格局,金融格局来讲,如果大量四万亿外汇储备,迅速从美国国债券市场转向ibm、苹果、宝马、股票,会有什么后果?美国的国债券市场可以天下大乱。

继续回到刚才的话题就是对外投资,很多人知道我们中国现在有4万亿美元盈余,不少人认为,如果我们手中有这么多钱,而且投资又这么重要,我们是不是就别去买美国的国债了?我们直接拿去到海外投资?您赞同这样的说法或者是想法吗? 李稻葵:从大的方面讲,从长远来看我同意,从长远来看的的确确我们的外汇储备,外汇储备的本质就是中国经济的百姓和企业,多年来经营出来对外的索取权,是我们的储蓄、家底。反过来,对中国经济也是不利的,因为美国家庭,美国经济如果进入到一种短期的困难,对中国的出口也是不利的,所以我的判断是长期应该转给百姓投资,但是短期来讲应该一步一步做。前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吴晓灵曾表示,"传统上讲,金融的本质在于经营风险、经营信用,高风险高收益,但中国金融市场一个长期的特殊是'刚性兑付',即收益与风险长期背离"。

由于中国没有成熟的信用系统,国内P2P在防范信用风险,大量使用线上贷款线下风控的模式。经济学体系是建立在理性追求利益最大化的基础上。经过一年的高速发展,传统金融行业纷纷投身于互联网金融的大潮里。总之,用户、企业和监管者都应意识到,风险管理很重要,但是并不是风险越少越好。

随着利率市场化发展,同时商业银行也开始重视中小企业贷款,P2P市场必将竞争越来越激烈。如果美国监管滥用权力,企业完全可以到法院起诉政府,让法院驳回政府的决定。

财政部:成品油税费改革完成预期目标

钱只能空转,极大浪费资源。目前国内没有一个统一的标注,因此各家P2P统计口径和方法不一,逾期违约率没有太多可比性。在投行里都有一个Risk Management部门,即风险管理部门。恨不得有什么神奇法宝将风险立刻化解、消除,把风险控制的越少越好。

这类风险,可以通过交易前的产品设计或者交易后的对冲,把风险和利润转移给擅长这些领域的专家,也就是其他产品部门的交易员。刚性兑付深入人心,意味着中国普通大众缺乏对风险的根本理解。互联网金融的生命力恰恰在于他的创新。在成熟市场中,回报和风险不仅相依相随,数量上还具有正比关系。

当然这一切发生的前提是金融市场比较成熟。同时加强对民众的风险教育,逐步引导市场摆脱刚性支付恶习。

财政部:成品油税费改革完成预期目标

此时的竞争核心已经从渠道和用户,转移到产品创新和风险管理上,回归到金融本质的竞争。而另一边,中小企业却因为资金短缺,即使用支付高额的利息也很难筹到需要的资金。

其中一个关键部分的就是Product Risk Analysis(产品风险分析),它由风险管理部门主导,通过与交易部沟通,风险被分类后,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在P2P的发源地美国,P2P只做平台,对接贷款人和出资人,本身不提供担保,因此平台风险小且可控。监管者应该做的,不是事无巨细要求少风险,甚至无风险,而应该注重风险监控的顶层设计,注重整个市场的系统性风险和区域风险,以及流动性风险。中国互联网金融的火爆始于2013年的6月,由众多互联网科技公司在渠道和用户体验上的创新,横空介入金融服务。因此资金就更加聚集在风险性大回报高,却已经过度投资的政府平台项目上。另外,还应该加强信息披露,让民众了解产品,以便让市场的筛选机制运作起来更加顺畅。

总的来说,投行中风险管理的要点就是,在成本最小和利润最大的条件下,转移不擅长的风险,减少无法转移或者转移成本太高的风险,放大作为盈利点的风险。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刚性兑付的恶习在互联网金融延续 "风险越少越好,无风险还能回报那就更好。

对其监管,监管层倡导适度差异化监管原则。尽管信用衍生品交易员对这些领域并不擅长,但投行各产品部门之间对冲交易非常方便,成本几乎为零,因此这类风险就可归为转移成本低的风险。

大家都知道,风险中有一类叫操作风险,是指企业运营时候产生的营运和操作上的风险。互联网金融千人会执行秘书长 蔡凯龙 为英国《金融时报》中文网撰稿 进入专题: 互联网金融 。

因为如果不这样,企业的营运成本就会上升,用户体验就会下降,最终会在市场上被竞争者给淘汰。这类风险就应该让企业按照市场规律自己去管理,监管层是不应该插手的。以我在华尔街的亲身体会为例,当交易部设计新的复杂的结构化产品时候,都要有一份核心文件叫NPA (New Product Approval)的新产品批准文件。对于无法转移风险或者转移成本极高的风险,如操作风险和法律法规风险,交易部就要和风险管理部共同决定是否要承担,承担风险的限额和成本多少,如何采取措施减少风险等等。

对于可掌控风险,是指信用衍生品交易部所擅长产品的信用风险,这是他们专业的,赖以生存的领域。任何投资一味地追求低风险或者无风险,而不考虑控制风险的成本,最终的回报理论上会回归到无风险的收益率,即国债的收益率。

担保方承担了全部或者部分的信用风险,因此需要在贷款利率上体现出来。一方面平台由于利率太高,钱贷不出去,另一方面,需要贷款的中小企业和个人,急需资金却无法承担远远高于平均回报的高额利息。

让人哭笑不得的是,具体违反哪条规定证监会没有明说。这样造成P2P的一半以上成本都花在线下取证上。

建议在做信用风险控制的时候,能把成本因素考虑进去,适当取舍,对于一定要做的大量的征信调查,多借助大数据,借助模型,简化程序。市场竞争必然传导到产品风控的竞争。造成刚性兑付习惯,除了投资者,监管者也是有责任的。然而,风险管理对互联网金融监管层是一个全新的挑战:什么风险该监管,监管到何种程度,有何标准,如何监控? 尽管监管者在积极主动地探索研究这些问题的答案,但其背后也存在让人担忧的一面。

风险管理体系中,除了对风险的控制,还有承担某类风控,甚至放大特定风险敞口的管理方法。第二个问题是担保的实际效果,目前很多P2P都是自己成立担保机构或者关联企业的第三方担保,此举产生强度系数非常高的关联性风险,即平台的风险和担保公司风险息息相关。

近来互联网金融业内讨论最多的话题,非风险管理莫属。"这就是刚性兑付的写照。

事实上,这种观点是有害的,是对风险管理的片面理解。美国金融监管鼓励创新,同时也需要依法监管。

随机阅读

热门排行

友情链接

友情链接